土地盐碱化又称土壤盐碱化,是由于土壤或地壳表层岩土中积累大量盐分而形成盐渍土(盐碱土)的现象或过程。可分为原发性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土壤盐渍化不仅分布在沿海和内陆盆地,在一些农耕区,由于灌溉方式不当,如不合理的咸水灌溉等,会发生严重的次生盐渍化。土壤盐渍化造成的危害称为土壤盐渍化灾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是盐渍土的工程地质灾害。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已成为限制盐渍化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如何在盐渍化地区大面积监测土壤盐渍化,进而进行防治,已成为限制当地生态恢复的科学难题之一。
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因素: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三大障碍之一。盐渍化土壤的形成是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综合作用的产物。受区域气候、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盐渍化过程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更加复杂。大气降水、蒸发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区域水盐系统动态的主要环境因素,它们控制着土壤盐渍化过程。
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指研究区的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包气带的岩性和结构、地形和古气候。包括:
(1)气候条件:土壤盐渍化过程是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逐渐积累的过程,地表蒸发和入渗过程是土壤中盐分迁移的重要驱动力,直接控制着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存在状态。
(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潜水埋深、潜水总溶解固体含量、地下水的循环条件等。
(3)包气带的岩性结构:主要包括母质和结构。土壤的类型和质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土壤水盐运动,可以指示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4)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水的位移与盐的运动密切相关,所以地形条件是盐碱地形成的重要原因。盐渍土位于低地、局部洼地和沿海低地。这是因为盐分往往随着地面和地下径流由高向低聚集,洼地成为水盐聚集中心。但从小地形上看,积盐中心在积水区边缘或局部高度,这是由于在高处蒸发较快,盐分随毛细水从下部向较高部位迁移,使较高部位积盐较重。此外,由于各种盐的溶解度不同,不同地形区表现出土壤盐分组成的地球化学差异,即从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到滨海平原,土壤和地下水的盐分一般从碳酸氢盐、硫酸盐逐渐过渡到氯化物。如河北山前冲洪积平原坡度大,一般不产盐碱地;中部为冲积平原,东部为湖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地势平坦,蒸发是地表水和潜水排泄的主要形式,为盐分迁移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容易导致盐碱地的形成。湖泊和古河道的特殊地貌,由于蒸发量大,盐碱土重,也为盐碱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