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面对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不可回避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土壤污染治理尤其是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修复活动带来的第二次影响,必须走可持续的风险控制和修复之路。所以以下是对于土壤污染的控制对策:
1.把握土壤污染防治的需求和机遇。
我国发展绿色可持续恢复直接的需求是缺乏可实施的绿色恢复管理法规和技术规范。现行土壤环境监管政策和技术指南主要针对场地级环境安全和风险管理,难以确保区域污染场地的控制和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发展绿色可持续修复迫切的需求是区域污染场地修复发展缺乏环境安全和整体决策机制。发展绿色可持续恢复根本的需求是缺乏促进恢复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关键因素和监管政策。
2.借鉴发达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的经验。
对于土壤污染的修复,发达经历了部门指挥控制的阶段,法律法规灵活变通的第二阶段,为当地特定场地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和空间,利用法律法规的第三阶段,为私有团体参与土壤修复创造了机会,扫清了障碍。发达的经验教训表明,在各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初期,不仅历史环境管理错位留下的大量工业用地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而且新问题、新标准和相应的新政策也将层出不穷。在双向压力下,保障土壤环境修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活动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治理总体社会效益与投资略有盈余基本一致,从修复到背景目标再到第二阶段基于风险的管控体系,再到绿色可持续的修复治理体系的推广。因此,系统构建土壤修复模式,从初始阶段就降低土壤修复的碳足迹、生态足迹和环境足迹,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3.走绿色可持续的风险管理和修复之路。
绿色可持续恢复是当前场地恢复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趋势。绿色可持续的风险管理、控制和修复与土壤环境管理的阶段划分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发达绿色可持续恢复兴起的原因包括:过度恢复频繁,次生效应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从21世纪开始,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污染场地的可持续修复。实践表明,场地风险管理和修复工程活动不仅能达到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还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土壤污染修复走绿色、可持续的风险控制和修复之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有效应对和系统解决土壤污染这一共同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